|
之前有用户经常问我要不要选择刀片管或者泄压管,由于时间原因没法详细做答。作为两种管的发明者,抽点时间为新人们从设计原理上做一个解疑。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
一,刀片管——曲对曲、平对平,导轨自适应
在早期只有曲面上旋的年代,解决无下沉有几种不太完美的方案:
1,平板下片,由于上曲面和下平面对水蛋的接触面和施力不同,会导致水蛋受压形变上下不对称,所以pass
2,打印下导轨:导轨方式可以允许水蛋在两根导轨之间适度下陷,形成与曲面上片基本对称的受力,所以可以缓解水蛋形变不对称问题。但是,打印导轨的摩擦力大,会形成不必要的“下旋”效应,所以依然不完美。
3,金属下导轨:同上原因,这是个相对完美的方案。然而只出现过甜心一款产品,随着大佬的隐退,使金属导轨无下沉成为绝唱。
在以上背景下,刀片管产生了,其实质就是以曲面相近的下片对应曲面的上片来避免副作用。优点就是:不导致水蛋形变上下不对称、摩擦力和下旋效应相对最小、加工极为简单使用成本低。
然而在平板上旋诞生以后,曲面下片的刀片管在搭配平板摩擦片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按照“曲对曲、平对平”的原理,按说平板旋应该搭配平板下片,但是由于打印平板下片依然会存在产生过度下旋的问题,所以,峰海上旋最后选择了具有自适应能力的中间类型方案——金属下导轨。
综上,刀片管是为曲面旋而生的完美搭档,建议使用曲面旋的用户搭配刀片管,会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而对平板摩擦片的用户,不推荐使用刀片管或者其他形式的曲面下片。峰海给出的建议方案就是峰海的金属导轨上旋。
二、泄压管——百尺竿头,锦上添花
对于泄压管最大的疑问就是:是真的有效果吗?
我只能说,泄压管的效用只能体现在蛋道本身已经比较好、难以通过改造玩具/换蛋/换旋再取得进一步突破的场景下,而且所获得的提升是相对有限的(但是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而且泄压管的设计和使用,比刀片管要复杂的多:
1,如果以开口方式泄压,需要用小直径的圆孔开口相对为佳,不能以大宽度的开槽、开缝来开口,否则会加大碎蛋的几率,适得其反。
2,泄压口的总流量、泄压段的长度,需要经过较为完整的测试以后才能使效果优化,否则可能欲速不达。
3,泄压管的使用,是建立在玩具本身已经达成气量和管长理想搭配的前提之下,否则泄压管的加入,会进一步扰乱原本就不够优化的气量管长搭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4,根据木桶法则,如果玩具和蛋/旋上如果存在短板,即使使用了泄压管,也很有可能使泄压管的提升效果被短板所轻易掩盖。
所以对用户的建议可以简单归纳成:如果原本的蛋道没有好到一定程度(假定比如20米A4)的话,即使上泄压管,也有可能提升效果并不明显或者无法被感知。
对于实在好奇于泄压管效果的平板上旋用户,峰海给出的一个小小的体验方案是下一步将推出的峰海泄压一体上旋,零新增成本体验泄压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