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峰海 于 2024-8-30 23:08 编辑
最近一些蛋道神论又有点抬头了,什么内管带偏论、什么推嘴吹偏论,属实难绷。简单聊聊吧。
相比6玩具,水蛋的末端容易在更短的距离上就开花(即所谓各向上的拐弯、侧旋),归根结底在于水蛋易变形和管内原理不同所引起的——不对称摩擦。水蛋的精度改造,其实最终都是落脚在如何去减少或避免这个“不对称摩擦”。
下面从蛋、管、旋三大件上聊聊不对称摩擦的产生和解决思路。
一、水蛋因素
1,水蛋的真圆度不好
圆度不好时,水蛋与管内各向接触的程度和摩擦不同,就形成了各向上不同的摩擦力,摩擦力的差异,就引起了不规则的方向随机的侧旋。
2,水蛋形变不均
水蛋的内部结构是吸水泡发而形成的网状结构,没有水蛋能够保证泡发后各向上强度一致,因此在受压形变后也无法完全保证各向上膨胀程度一致,因此造成了即使在静态下圆度好的蛋,在受压后也有可能因为各向膨胀程度不同而无法保持好圆度,因而同理造成摩擦力不均,进而引起侧旋。
3,水蛋形变过度
偏软的蛋、偏大的蛋、高跑分的蛋,都会因为形变幅度过大、与管的内壁摩擦力加大,而使原本可能影响不大的不对称摩擦被放大,形成了可被感知的侧旋效果。
4,湿润水蛋的表面粘滞阻力
水蛋表面的水分和内管之间可能形成粘滞阻力,当蛋表面的水分过多时,由于无法保证水分分布的绝对均匀,也可能会造成蛋与管的粘滞阻力各向不均,进而加剧形成不对称摩擦。
因此,水蛋玩家们逐步形成了关于蛋的几种使用经验:
1,大管小蛋——给蛋管之间留出余量,减小蛋管之间的过度摩擦,以减小不规则侧旋发生的几率。更细一点说,低抗压的蛋留得余量大一些,高抗压的蛋留得余量小一些,因地制宜的来保持气密和减少摩擦之间的均衡。
2,选择圆度好、泡发均匀度高的蛋
3,适度擦干水蛋,既不能有太多水分造成粘滞阻力过大,又不能擦太干导致蛋匣里落蛋困难而影响供蛋,回头又会来影响蛋道。
二、管的因素
水蛋对管的要求其实并没有太高,保证内部较好的光滑程度和一致性就足矣,同时保证蛋和管的合理大小差就行了。
只要内管内部没有明显的光滑度的差异,内管本身就不可能造成蛋的侧旋,无论管是偏的还是弯的,水蛋都会沿着管口最末端的射出角飞出去,可能蛋的轨迹会以一定夹角逐渐偏离瞄准线,但不会因管的角度问题而造成末端拐弯开花的现象。
而所谓把管子调正就可以解决末端开花的说法,纯属头痛医脚、自欺欺人。
三,旋的因素
基于“消除不对称摩擦来减少侧旋引起的末端散步”的思路,旋的要求就很清晰了:
1,去约束化
和水蛋接触的零碎结构越少,对蛋产生摩擦和侧旋的几率就越小。即使不用任何实验验证,也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来论证“侧约束”结构的错误:
如果水蛋经过摩擦片时是绝对居中的,那么根本就不需要侧约束结构的存在——如果水蛋不是居中的,那么就必然和侧约束结构的一侧接触程度大、另一侧接触程度小,从而必然发生程度不同的侧旋,而不是一厢情愿脑补出的所谓“纠正了蛋道”——所以侧约束结构只会使蛋道在原有基础上不变(水蛋绝对居中的理想情况)或者变差。
2,双螺丝的误区
在摩擦片品质合格的前提下,单螺丝才能保证摩擦片平行下压而避免水蛋与摩擦片形成水平夹角、进而产生侧旋;双螺丝依赖并不现实的人工调节来试图做到平行下压,只会使蛋发生侧旋的几率加大,完全没有必要。
以上都是基本原理和常识,希望某些大神们不要再自不量力的拍脑袋,发明什么既讲不出道理也拿不出事实的神论来误导新人了。
——标新立异与众不同的观点,有可能确实是高明,但也有可能是笑话。
|
|